陌生的城市啊,熟悉的角落里. 由一件件看似无关痛痒的小事,伸展出关于“人是如何从自己正常的生活轨迹里彻底滑脱出来”,探讨之深入,故事说服力之强大,杨德昌应是这方面排第一位的导演. 从一个个衰亡、裂解、时光不再的“私故事”中勾出的颓败、气馁的氛围弥漫了全片,但并不觉得里面存在丝毫病恹恹的自溺表达,而是用了坚决的写实主义,完全不带任何文艺腔的文艺电影,放到任何国别任何时代里,这都是最高级的艺术片. 看过的表演最自然的电影;在不设一个反派和丑角的情况下,将“人之嘴脸”讲得最透彻的电影;不单单是“城市书写”的顶峰,甚至是所有“第三世界”国家里,将自身的“历史债”和“身份债”完全抛到脑后的情况下所能拍出的最好的电影. 片尾少女的梦其实是把最拿手的闪前又玩了一遍,但这里又结合中国特有的死亡观,最震撼的段落出现了8/10. 爱可以凝固伤痛的时刻,跨越时间的疆界,譬如静止不动的男孩站成一排,面对前来领养的游客,再如大群难民僵硬直地挂在铁丝网上,最终安哲希望用爱的火焰解决民族苦难:擦车谋生的男孩纷纷祭奠同伴之时,厂房的垂直空间与两侧边缘向上方斜的断裂钢条形成多角纵深构图,投下朝夕不保的阴影,红色火光在燃烧象征着爱的力量. 空间转换和镜像为老人找到了心理现实的定位,超越时空的诗人就站在老人和男孩渡步的河边,坚定地走向马车,而镜中军人陆续经过令男孩害怕被遣返,消失镜中,老人焦急寻找走出画面,说明孤独中老人对诗人、交往的男孩产生依赖心理,送别的公车上出现了青年手执红旗、情侣争吵和那位诗人,为老人的生命历程做了巡视. 结尾以环顾老屋为始至想起妻子的话为终,生命的旅程就像婚礼上新郎新娘的孤独舞蹈,只有老人和在妻子孤独进行.
在不久的将来,美国爆发了影响了全国的内战,一队记者穿越战线并设法生存下来.
.